在影视剧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桥段:男女喝到烂醉,接着发生一些不可描述的事情……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听到一些人以「昨晚我喝多了,真的不是故意的」「昨晚我断片了,不记得发生了什么」之类的理由为自己的错误开脱。
那么,错误的源头,难道仅仅只是一杯酒吗?
01、知道喝酒能“壮胆”,但是真的能“乱性”吗?
酒精:不只是“醉”简单的角色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酒精,这个化学名为乙醇的液体,进入人体后,可不是简单地让人“飘飘然”那么简单。
它主要通过消化道吸收,进入肝脏进行代谢,约90%的酒精在这里被分解成无害的物质排出体外。
然而,这过程并非总是那么顺利,尤其是对于那些体内缺乏代谢酒精关键酶——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的人来说,酒精的代谢就会受阻,导致酒精在体内积累,进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
一旦被酒精“麻醉”,大脑皮质的机能就开始“放飞自我”,对周围信息的判断变得模糊不清。这个时候,就会变得更加大胆,更加无所畏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酒壮怂人胆”。
幸运的是,你还处于朦胧期和兴奋期。
但随着酒精量的增加,进入麻醉期后,你会开始变得话多、注意力涣散中,在枢神经系统受到进一步抑制下,还会出现类似谵妄、昏迷的状态。
如果继续摄入,将进入呼吸麻醉期,别说“乱性”,恐怕连回家的路都找不到,甚至小命不保了。
02、酒后乱“性”:是冲动还是借口?
关于酒精浓度与性反应之间的关系,法卡斯和罗森科学家两位科学家早在1976年就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
当男人血液中的酒精浓度(以下简称BAC)达到0.025%(即小酌几杯,完全达不到醉的状态)的时候,性反应会略微提高;
而当BAC达到或超过0.05%的时候,性反应就会急速下降,并且变得话多,注意力也很涣散。
此后的1979年,马拉特斯塔、波莱克等科学家通过研究志愿者饮酒后自慰时的射精情况发现——
当BAC达到0.06%时,志愿者们射精所需的时间显著延长;
而当BAC达到0.09%时,很多志愿者们就干脆没法射精了。
也就是说,如果只是微醺,的确可能“助性”,但此时往往意识也是相对清醒的;
如果真的已经达到了“什么都不知道”的程度,恐怕除了闷头大睡,啥也不想干啥也干不了,哪还有心力想着啪啪。
所以,所谓的酒后乱性,大多是早有预谋!任何将责任推卸到“酒”上的狡辩,都是鬼话!
有趣的是,心理学家曾提出“酒精近视理论”和“酒精期望理论”,试图解释酒后乱“性”。前者认为酒精限制了信息加工能力,让人更容易受外在线索影响。后者则指出,饮酒者可能将自己的行为归咎于酒精本身。
说白了,就是酒精让你看不清真相,容易把责任往它身上推。很多时候,其实是你心里的小九九在作祟,酒精只是背了个黑锅。
所以,那些穿上裤子就玩装失忆那一套的人,多半就是“海王”了。
酒精不“背锅”,人心需自明。请收起你的借口,正视自己的行为。
酒后乱“性”并非酒精的必然结果,而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为了自身和他人的健康和安全,建议大家在社交场合适量饮酒,酒精虽好,也不要贪杯哦。
禁止留言联系方式
评论得积分,积分可在商城兑换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