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件事情。
当我们在网络上刷到一些情感相关的内容,尤其是一些寻求建议的帖子时,会有不少网友在下面这样支招:
“你这是煤气灯效应,不要被ta骗了!”
“这是吊桥效应,你应该冷静下来好好想想到底是不是真的喜欢ta。”
“快跑,ta在PUA你!”
各种各样的“效应”充斥在网友们这群当代“情感大师”的解说之中,告诫人们及时从假象中清醒过来。
旁观者在惊叹的同时,又难免产生疑问:这么多“效应”,到底都是什么意思?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那些出现频率很高的心理学效应。
1、那些摧毁你的心理学效应
PUA(Pick-up artist)
最早指一些遵循特定理论,使用特定方法与异性搭讪并发展成亲密关系的人。
而现在我们所讲的PUA,泛指恋爱骗术。通过系统学习、实践以及不断提升情商,包装自我,诱使异性与之交往,再对其实施利用、欺骗、精神暴力、情感操控等行为。
PUA这个词大家应该很熟悉了,就算不知道全称是什么大概也知道什么意思。
当然,现在玩梗也可以说成“CPU”“KTV”。
煤气灯效应
煤气灯效应是一种情感操控。指在长时间的相处里,给对方传递的信息进行选择性而增删,甚至扭曲事实,从而达到让对方怀疑自己记忆出错的目的。
「煤气灯」这一概念可追溯至1944年,由美国导演乔治.库克执导的一部惊悚片《煤气灯下》(Gaslight)中的主角安东。
在电影中,钢琴师安东为了将妻子宝拉所要继承的大额财产据为己有,一面将自己伪装成潇洒体贴的丈夫,另一面又不断使用各种心理战术,联合家中的女佣企图将妻子逼疯。
在丈夫缜密的心理操纵下,宝拉逐渐变得神经兮兮,怀疑现实、质疑自己,最后在精神上几乎完全依附于安东。
这种试图破坏他人对现实的感知的情感操纵,也因该电影而得名为Gaslighting(煤气灯操纵)。
2、那些让人坠入爱河的心理学效应
吊桥效应
当一个人提心吊胆地过吊桥时,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速。如果这时出现了另一个人,那么ta就会将这种危险或刺激的环境引起的心跳加速认为是对方让自己心动才产生的,从而对对方滋生出情愫。
基于吊桥效应,如果想要和crush表白的话,可以在一起看过恐怖电影、去过鬼屋、玩过过山车之后开口,这个时候表白成功的概率会大一些。
曝光效应
曝光效应又称多看效应、暴露效应或接触效应。是指出现率越高的事物,越容易在我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就越容易对它们产生喜好的感觉。
一件事物如果经常出现在我们生活中,我们就会增加对它的喜好程度,因为人是会更倾向于自己熟悉的事物。
所以如果想追自己喜欢的人,就需要经常在ta面前出现,让对方慢慢眼熟自己,也是曝光效应的道理。
3、那些影响着伴侣感情的心理学效应
弃猫效应
弃猫效应本意是指被丢弃过的猫咪,再被捡回来后,因为担心被再次丢弃,会表现得特别乖巧。
在感情中是指一个人被甩之后,如果有机会复合,会尽力地表现成对方喜欢的样子。
直来直往的感情常常难以经过时间的考验,两个人在相识的时候充满新鲜感,可是时间久了,最初的那点朦胧不见,彼此之间的缺点会一一露出来,会出现很多厌烦的心理。
过于热烈的爱情在平凡的打压下反而会变得窒息。开始轰轰烈烈的爱情,在平淡的生活里逐渐失去那种热烈,留下的只有相看两厌,只能走向分道扬镳。
把握弃猫效应,在感情中张弛有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拿捏”住伴侣,让感情更长久。
沉没成本效应
是指为了避免损失爱来的负面情绪而沉溺在过去的付出之中,选择了非理性的行为方式。
在情感中,沉没成本则表现为,人们会难以离开自己付出过很多的伴侣,哪怕这个伴侣与自己并不相配。
投入的成本越多,越难全身而退。
如果一段感情让你感到痛苦,但又无法鼓起勇气“断舍离”,那或许就是沉没成本作祟。因为你为这段感情付出了太多,所以不愿意轻易抽身,生怕自己之前的努力都打了水漂。
这种时候要清楚,别让沉没的成本继续增加,才是真正能够减少损失的方式。
幸福递减定律
是指人们在特定情况下从某物品中所得的满足,会随着物品增多而减少。正是在这个定律作用下,相爱越久,相处越深,对另一半的心理期望值就越匮乏和不满,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七年之痒”现象的出现。
很多时候你觉得不幸福的时候,未必是你真的不幸福。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你一直幸福着,所以”幸福递减定律”让你慢慢对幸福的感知降低了,要珍惜当下的幸福。
4、写在最后
与亲密关系相关的心理效应,远远不止上面说的这些。
了解心理学效应,“自保”的作用远大于“进攻”。
当我们处于一些比较不利的状态时,了解相关的心理学效应能让我们快速识破不怀好意之人的诡计,从而保护自己。
至于想要借此来主动出击“拿捏”伴侣,并不是什么明智的选择。
健康的感情应该能让双方感到舒适,如果为了维系一段感情甚至要工于心计耗费心神,那显然应该认真思考一下是否值得。
每个人都值得爱与被爱,希望大家都能获得属于自己的真挚而健康的感情。
禁止留言联系方式
评论得积分,积分可在商城兑换奖品